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研究动态 » 正文
首页Home
研究动态

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2024年大会举办

2024.12.18

2024年12月3日,“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2024年大会”在北京清华大学成功举办,会议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为主题,邀请了论坛同仁及各界代表齐聚一堂,全方位深入探讨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发展。


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在开场致辞中介绍了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的成立和发展历程。他表示,论坛致力于通过融汇各界的智慧,提出有利于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解决方案,同时论坛旨在集合各界的专业资源,深入研究有关碳达峰、碳中和的制度、机制、战略、规划、碳排放的源头控制,以及相关重大的科技专项等事项,为政府部门决策、企业机构发展提供学术参考和智力支持。展望未来,“双碳”事业意义重大,论坛有责任担当起国家重任,为我国的“双碳”事业再立新功。

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联席主席、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白重恩在致辞时表示,自2020年9月份中国政府宣布双碳目标以来,过去几年中,中国在减排、绿色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我们在实现“双碳”目标、提高再生能源占发电量的比重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潜力有待充分实现。白重恩认为,如能在国内更好地实现潜力,就能在全球形成更好的示范效应;同时国际方面,在应对全球绿色转型、减排责任划分等方面也有很多事情可做。他强调,解决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学界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之后,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秘书长、中关村绿色碳汇研究院联合院长、欧盟中国商会副会长王稚晟在会上做了2023-2024 年度的论坛工作汇报。他介绍,过去一年多来,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主办、 承办和协办了多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活动,并完成了 《碳数据管理与增值研究》 等多个课题研究, 启动了应对碳足迹、 欧盟 CBAM、电池法案等绿色壁垒的相关工作。论坛联合发起了“碳”索之路城市行系列活动,已深入广州、襄阳、安阳、永城等地,搭建政府企业互动平台,促进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应用,助力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论坛论坛高度重视“双碳”理念的传播与教育,以走进校园、 线上直播、专栏等形式,深入向广大青少年普及“双碳”知识。展望来年,论坛将承续现有工作,以碳中和国际合作为重点,交流互鉴,共同积极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主旨演讲环节,四位嘉宾围绕新质生产力、新能源发展、碳足迹等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联席主席,国家碳中和科技委员会成员傅成玉首先发表了主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演讲。他分享了更好助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和更高水平的“双碳”目标的三方面体会。一是要准确理解、正确应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二是第四次工业革命要求有全新的思维,建设新型的工业体系,实行新的产业布局和战略规划;三是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离不开有效的、真正市场化的碳交易市场。

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成员、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原所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周大地围绕《碳中和出路在于新能源发展》展开分享。他认为,近两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风光发电发展速度加快,但低碳转型进展依然不够快。低碳发展要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现在实践已经证明,新能源可以比原来的系统效率高成本低,能源供应系统向一次电力转变,终端能源高度电气化,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最优路径选择。当前要集中解决光风发电加快发展受现有电力系统难以消纳的障碍,光电风电要通过配储电,实现可调度稳定供电,摆脱新增光电风电依靠火电支撑,打破上网制约。中国如此之大的电力系统在增量上首先取得完全不依靠化石能源,同时逐渐取代火电存量,也将为全世界低碳转型提供新型电力体系的系统解决方案。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徐明演讲题目为《碳足迹管理支撑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他表示,碳足迹即一个产品生命周期里面所产生的所有温室气体的总和。碳足迹管理的逻辑和思路与“双碳”政策有本质区别,它是基于生命周期思想、以供应链为对象、以碳为抓手同时又超越碳、通过消费端发力。中国高度重视碳足迹管理,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在于其受到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政策的影响;另一方面,碳足迹管理是对我国现有“双碳政策”的重要补充。企业开展碳足迹管理工作,在于“算”“减”“报”三方面。

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成员、美锦(北京)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姚锦丽围绕《以新质生产力推动能源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分享了在新质生产力理论指导下,美锦如何统筹高质量转型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供应,因地制宜加快发展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美锦以高效能、高质量提“质”,以新业态、新技术向“新”,有序推进传统煤焦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成化”改造,让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抢抓国家氢能产业发展机遇,创新性的提出氢能产业“五个一”发展战略,打造了从研发—生产制造—商业化应用的“氢能源全生命周期”创新生态链。美锦深入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秉承双轮驱动和协同发展的理念,实现了从传统能源供应商向综合能源供应商的转型。

圆桌对话环节,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特邀研究员、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俞振华担任对话主持人,国网能源研究院能源战略与规划研究所所长鲁刚,北京索英电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副理事长王仕城,云图熔盐储能总裁、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特邀成员郭强,西门子中国智能基础设施集团可持续发展负责人崔佳宁分别从自身实践出发,围绕“储能助力绿色能源转型”进行对话,就储能起到的作用、储能当前的“卷”、长时储能的发展情况、储能行业出海、未来的发展趋势等多个话题进行了干货满满的精彩分享。

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成员、国务院原参事、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原局长、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徐锭明在圆桌互动时表示,随着人类进入新的电能时代、新的电气化时代、新的电驱动时代,随着中国能源革命的深入,都带来了两大课题,一是储能,二是氢能。其中,储能需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储什么”“储多少”“谁来储”“怎么用”六大问题。中国要建立科学的储能体系,绿色低碳经济适用,用这种现代化的储能体系,来支撑我国新型的电力系统、新型的能源体系,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安全,完成“双碳”目标。

青少年决定了未来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因此青少年碳中和实践关乎未来、意义重大。在 “践行绿色、零碳未来”——青少年碳中和科普实践汇报点评环节,北京顺义国际学校的王之澳、上海中芯学校的赵晨汐和深圳新哲文院的赵泊钧作为中学生代表,汇报了他们的实践成果。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联席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金涌对三位同学的实践活动进行逐一点评。他表示,碳中和的最终实现是靠青少年。不过,碳中和不是中国的唯一目的,中国实现碳中和的同时经济也要发展,也要成为制造业强国,因此要发展新质生产力。他说,科普是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一粒种子,学科学,爱科学,将来为国家作贡献。他激励青少年当下要把功课学好,未来做出好的研究成果。

本次会议的分论坛,由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特邀研究员、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马铭锋主持,六位嘉宾围绕碳定价机制、碳市场、绿色碳数据资产等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成员、中关村绿色碳汇研究院理事长兼院长、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创会秘书长、原国家林业局气候办常务副主任李怒云演讲题目是《基于碳信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她分享称,生物多样性信用,可以说是一种经济工具,通过创建和出售生物多样性单位,能够带来净生物多样性收益的措施,如保护或恢复物种及其栖息地等提供资金。为了减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企业可以购买碳信用来实现目标,同样地,有志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企业,可以购买生物多样性信用来实现目标。国际当前趋势,就是用碳的这套思路来做生物多样性信用,不过目前全球还没有完全建成生物多样性的信用体系,还需要多部门、多机构参与研究和开展试点示范。

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特邀研究员、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分享主题为《全球碳中和变革趋势下碳定价机制创新及政策展望》。他介绍了联合国巴库气候大会(COP29)的主要成果,包括“巴库气候团结契约”中的新集体量化气候资金目标(NCQG)、以及损失损害基金出资、《巴黎协定》第六条市场机制等议题的谈判进展。他表示,近年来,国际自愿减排交易市场(VCM)出现了很多新的动向,如核心碳原则(CCP)等,提出高质量开发和使用碳信用,避免“漂绿”,同样的情况也反映在当前第六条谈判进程中。相比于《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CDM)时期的国际碳市场,未来在《巴黎协定》第6.2条合作方法和第6.4条机制推动下,或会逐步形成更多国际性的新规则,我们要认识到这些变化。

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特邀研究员、北京绿色交易所副董事长梅德文在演讲中讲到,2021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这是全球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目前,两个履约期完美收官,整体运行平稳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活跃程度不断完善,价格机制初步彰显。接下来,中国碳市场将循序渐进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行业类型、持续优化碳市场配额分配机制和方法、统筹碳市场与部门政策改革、推进中国碳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将发展成为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李翠平围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审定与减排量核查介绍》分享了中国自愿减排项目的审定核查要求这一当下热门话题。她具体介绍了三大方面内容,一是CCER项目开发现状;二是审定核查流程及要求,重点介绍了项目设计、项目公示、项目审定、项目登记申请、项目监测和减排量核算、减排量公示、减排量核查以及减排量登记申请共八个步骤;三是碳资产开发潜力分析。

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特邀研究员、财新智库执行总裁高尔基分享主题是《数本主义-AI金融对新能源产业的影响》。随着数据驱动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随着发生改变,这会集中体现在金融产品创新上。AIGC对社会的影响,存在一个“AIGC雪线”,在雪线上下的部分,金融产业创新的方向各有不同。碳金融领域的创新也可以此作为参照。雪线以上的部分留给人,意味着AI工具对碳资产做更好的实施评估,服务于人;雪线以下的部分AI可能会替代现有生产模式,以指数投资为代表的新金融模式也可以在碳金融领域推广。

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副秘书长吴宏杰演讲题目是《绿色碳数据资产》。他提出名为绿色碳数据资产的新概念,这是在数字化发展背景下对碳资产概念的延伸。推广绿色数据资产,意义在于,减少化石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推动经济增长与减污降碳的协同发展,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随着“双碳”工作的推进,各个企业及地市级的管理部门,大家都在推自己的管理平台,平台背后有大量的数字资产价值可以挖掘。

圆桌对话环节以“全球碳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为主题,由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副秘书长吴宏杰主持,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特邀研究员、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特邀研究员、北京绿色交易所副董事长梅德文,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伟,清华同衡北京城士科技有限公司双碳事业部总经理张照水四位嘉宾结合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就《巴黎协定》的第六条内容及其谈判背景、未来可能带来的市场机遇等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整体来看,在座嘉宾对国内和国际碳市场未来走向持乐观态度。

本次大会由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主办,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中关村绿色碳汇研究院支持。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联席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名誉院长,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金南;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成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创始人尹稚;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成员,清华大学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副院长钱小军;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特邀研究员,清华大学资产管理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纪珍;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成员,中国经济出版社执行董事、党委书记,中国石化出版社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国资报告》杂志社社长毛增余;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成员,原环境保护部国际合作司司长,亚洲基施投资投资银行高级环境顾问唐丁丁;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特邀研究员,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副会长、国家林业局农村林业改革发展司原司长张蕾;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成员,国家能源集团副总工程师、2030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主任刘小奇;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成员,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推进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交通大学碳中和科技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元丰;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成员,湖石环境与发展研究所(LISD)所长、环境保护部政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原主任胡涛;魏桥创业集团副总经理黄平义(代表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联席主席,魏桥创业集团董事长张波);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东城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周元元;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联席秘书长、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校友会联席秘书长教方兴;中国城市报品牌运营部主任、“碳”索之路·城市行秘书长张超南;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秘书长刘为;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副秘书长、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副院长许磊;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副秘书长、人民日报《新安全》杂志社事业发展部主任柳天星;中关村绿色碳汇研究院秘书长陈元哲等论坛同仁和嘉宾近两百人在清华大学建华楼现场参会,数十万人次通过各大网络平台线上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