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分享会在清华经济管理学院举办。IMF驻华首席代表史蒂文·艾伦·巴奈特、IMF经济学家Galip Kemal Ozhan和ERIC (JINCHENG) HUANG共同主讲。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白重恩教授进行点评。学院经济系长聘副教授姚雯主持。
讲座主要关注2024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的第二章“大紧缩:来自近期通胀的见解”和第三章“理解结构性改革的社会可接受性”的内容,主题涉及全球通胀调控的最新见解及结构性改革的社会接受性问题。
清华经管学院经济系长聘副教授姚雯主持
史蒂文·艾伦·巴奈特首先对报告全文进行了概述。巴奈特指出,根据IMF的最新预测,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2023年的3.3%下调至2024年的3.2%。他强调,尽管全球经济从疫情中逐步复苏,但面临的风险依然重重,包括债务水平升高、通货膨胀压力以及全球债务水平增加等。巴奈特展示了美国、中国等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的GDP增长率预测,以及通胀率的变化趋势。他指出,这些数据反映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不均衡性,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应对全球经济放缓中的表现值得关注。
IMF驻华首席代表史蒂文·艾伦·巴奈特演讲
随后,Ozhan博士分析了全球通胀的趋势,说明疫情期间通胀如何由商品部门引发并最终扩散至服务部门。通过实证数据,他指出,新兴市场和发达经济体中的通胀率均曾达到8%的高点。他提供了关于2021年和2022年经济预测中通胀预期偏差的分析,突显了在评估通胀压力时所面临的不确定性。Ozhan博士特别强调了本次通胀周期中货币政策传递的特殊性。他通过建立模型,模拟不同的货币政策执行情况,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调整货币政策框架的实证支持。
IMF经济学家Galip Kemal Ozhan演讲
Eric (Jincheng) Huang从经济和社会两个层面分析了结构性改革的复杂性和执行中的困难。Huang引用报告中的全球数据指出,尽管长期来看结构性改革对经济增长有积极影响,但由于短期内难以达成改革举措的共识,在多个国家改革均遇到了障碍。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大规模调查,Huang认为需要帮助各个国家的政策制定者规划促进支持的策略和工具,包括积极就改革的必要性和社会效益进行宣传和沟通,对受到短期不利影响的人实施缓解措施,以及建立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各方的双向对话机制等。
IMF经济学家ERIC (JINCHENG) HUANG演讲
点评环节,白重恩教授肯定了IMF在全球经济政策分析中的权威性和前瞻性。他特别强调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并细致解析了中国近年来在宏观经济调控、市场开放、国际贸易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他指出,中国的这些政策不仅有助于国内经济的平稳过渡,也为全球经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后,白教授鼓励学生和年轻学者深入研究国际经济学,理解不同国家的经济政策如何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
清华经管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白重恩教授点评
在随后的问答环节,与会学生和嘉宾就IMF全球研究中用货币紧缩还是财政紧缩以控制通胀与维持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构性改革如何影响长期经济增长、改革措施在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执行难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活动现场
此次活动由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主办,吸引了来自学院本科、硕士、MBA、EMBA和高管教育等多个教学项目的学生参加。
报告原文:
https://www.imf.org/zh/Publications/WEO/Issues/2024/10/22/world-economic-outlook-october-2024?cid=bl-com-AM2024-WEOEA2024002